2024年6月28日,由我校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交通运输安全-跨界合作与创新论坛”在青岛世界博览城会议中心三层5号大宴会厅成功举办。该论坛是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分论坛之一。此次论坛由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潘福全教授与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王卫杰教授共同主持,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交通安全的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王卫杰在开幕致辞中,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会议的议程。他表示,交通运输安全论坛为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共同探讨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的重大课题,这对促进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伊始,潘福全就“海底隧道交通安全关键问题研究”主题,从海底隧道呈现V或U形的特殊结构出发,综合考虑人、车、路、环境,运用运动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分析了海底隧道交通流运行特性与建模,构建了海底隧道车辆换道行为模型,分析了海底隧道驾驶人眼动特征、脑电特征、心电及皮电信号特征,设置了海底隧道视觉减速标线,建立了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评估模型。这对提升海底隧道的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大学的王琳虹教授针对“基于驾驶人特性的公路交叉口车速与照明方案协同优化”,提出了一种动态照明方案,旨在提高交叉口夜间视认性的同时降低能耗。通过车速与照明方案的协同优化,显著提升了交叉口不同区域的交通安全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付川云副教授针对“超速时谁可能遇到急刹车?基于可解释AI的频繁超速者分析”,从低频GPS轨迹中提取超速和与超速相关的急刹车事件,将与超速相关的急刹车事件作为安全替代指标,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经常遇到急刹车事件的超速者,通过SHAP框架评估和解释超速倾向对遇到急刹车事件可能性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限制危险超速和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建议。
西南交通大学的杨洪泰副教授针对行人和骑自行车者在道路交叉口的事故易发问题,采用基于零膨胀负二项回归的合成双重差分法,探讨了“左转降速措施”的效用,为道路交叉口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自马来西亚大学的Lilis Surienty副教授介绍了槟城州为减少摩托车死亡人数所采取的数据驱动策略,提供了行业和雇主最佳的交通安全管理方法,有效降低了摩托车事故的发生率。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Lilis Surienty副教授针对“员工安全通勤管理系统:数据驱动的方法”,研究了马来西亚槟城州雇主为减少摩托车死亡人数而采取的数据驱动举措。提出了数据收集方法与对应的措施,分析了2020年以来对社区进行的干预措施的证据和结果。雇主成为执行良好、安全通勤实践的无形之手,为摩托车骑手提供更安全的通勤环境,达到了让员工安全上班的目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胡晓伟副教授从“暴雨灾害下城市路网韧性评估与应急车辆路径优化”出发,提出了一种测量多模式交通系统韧性的方法,利用动态最短路径优化算法有效应对恶劣天气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朱建安副研究员则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取出行特征数据,构建了交通安全精准宣教治理体系,显著提升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在事故预防中的实施效能。
最后,王卫杰发表了题为“如何知危险、如何避危险”的报告,深入解析了交通安全能力的构成,详细回顾了交通危险感知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四阶段危险感知教育对感知危险能力、回避危险能力的贡献,并尝试从教育学、认知学、安全学角度建构危险感知教育的理论基础,以期丰富我国的交通安全教育理论。
我校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刘浩伟表示,通过这次会议,他深刻感受到了数字化时代对高质量研究的不断追求。他相信,作为一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研究生,自己应当以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态度,积极投身于交通强国的建设中。研究生初琨展也表示,论坛上的精彩报告让他受益匪浅,激发了他对交通学科科研的浓厚兴趣。他对主办方提供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表示感谢,并希望未来的论坛能够继续发挥其作用,推动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方的精心筹备和周密组织,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前沿而开放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交通运输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这不仅有助于凝聚研究力量,推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发展,也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会人员对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撰稿:刘浩伟,初琨展,审稿:潘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