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巡礼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6-21浏览次数:

一、学院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作为青岛理工大学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我校自1953年建校之初设立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土木工程),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结构工程二级硕士点,2005年获结构工程二级博士点,2011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博士点,2009年获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1年获土木水利专业博士点(省内唯一),拥有土木工程学科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2016年获首批山东省一流学科、2020年获山东省高水平高峰学科(全省仅13个),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级,第五轮学科评估为B+级,软科排名前20%(全国排名27),位列省属高校第一。

土木工程学院发展历程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70余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成果。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 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 人、国家教学名师1 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国家级一流课程7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 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 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 门、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省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1 个、省现代产业学院1 个、省级教学名师6 人、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 支、省级教学团队3支、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2 个、省级精品课程群1个、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5 门、省一流教材9部、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 项、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6 项。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实力雄厚,为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外籍院士、国家杰青等人才为引领,在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智能建造与运维等学科方向上,形成了学缘结构合理、学术影响力大、国际化程度高的学术团队。学科全职专任教师163人,教授43人,其中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5人、国家杰青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QR计划2人,国家级“四青”人才4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防科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及泰山学者、省杰青等35人。

学院拥有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20个。以国家“两新一重”建设、山东省“八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针对滨海严酷服役环境、复杂工程地质,构建了工程结构创新体系,攻克了重大岩土工程灾变与预警关键技术,提升了滨海工程长寿命运维能力,打造了具有鲜明“滨海土木”特色的学科高地。2019年至今,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19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友谊奖1项、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

2023年工程学ESI进入全球前2.10‰

2023年材料科学ESI进入全球前6.16

国内先进的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

国内先进的岩土与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系统

2019年以来牵头获山东省科技一等奖4项

服务“双碳、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家体育馆、三峡工程、京沪高铁、跨海大桥及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技术。创建了滨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攻克了严酷环境下工程百年服役难题。主动融入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制定人防工程耐久性规程,为国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打造了省内首个数字孪生与城市建筑云智慧平台,服务上合峰会,引领智能建造及智慧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授权国际发明专利74项,国内发明专利1000项,编制国家/行业/团体/地方标准30余部。

金祖权教授深度参与青岛第二条海底隧道建设

苗吉军教授结构监测技术赋能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

二、人才培养

1、坚持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建设2018年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为抓手,构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为内涵的一体化高质量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了“行于人人、融于时时、化于事事、见于处处”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全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典型举措和成效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学院曾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山东省工人先锋号。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依托土木工程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土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山东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等教学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制度管理和人才梯队建设为保障,彰显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学科、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团队、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依托,专业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相结合,构建了创新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人才培养中,实现了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的良性互动。

学院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开拓人才培养改革新范式。历史上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其他省奖16项。近三年学院教师主持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重大等项目8项。学院强力支撑的“青岛理工大学聚焦产教融合构建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典型做法于2022年11月14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并入选山东省2022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和优秀案例。

13447育人工程

2、服务国家地方战略,提升学科办学质量

按照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符合学校学科专业布局的原则,推进“四新”专业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深耕人才培养,学院现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专业通过工程认证。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省内唯一)。

2019年为响应国家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号召,在国内率先设立智能建造专业(全国第二批)并开始招生。本着“智能+土木”的培养理念,融合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培养能够为“新城建”、“新基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智能建造实验室

3、优化课程知识谱系,强化优质资源建设

以学生为本,以建设成效为导向,建成了以课程资源、课程目标、教学团队等相关要素为标准的课程群,注重于课程系统性优化和整体效益提升。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自主开发了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将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完整重现并引入课堂,增强了思想引领性和价值观塑造实效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和教育成效。在育人功能方面,教材、教法、教师、教学内容全过程融入德育元素,促使课程群育人功能趋于完整。在优质课程群建设方面,建设了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优质课程,彰显了课程群的品牌效应。在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方面,开发了86多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突破实验室时空限制,实现了“共建、开放、共享”教学新形态。搭建的虚实一体教学平台在省内外30余所院校得到推广使用,近60万人次使用,获批山东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获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获山东省一流教材9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

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

虚拟仿真实验开放平台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山东省一流教材9部

学院与美国堪萨斯大学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2021年通过首轮教育部评估;2024年与英国布拉德福德的“3+1”本科双学位项目正式启动。吸引了Leonovich院士在内的十余名外籍优秀教师,获国家友谊奖1项,齐鲁友谊奖2项,山东省“外专双百”项目3项;近3年来,通过“未来才俊计划”等项目,输送200余名师生前往日本北九州大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等27个知名高校交流学习。

组织学生赴德国短期交流

获国家友谊奖1项

4、围绕区域发展需求,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2005年10月,学校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教育“逆行”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建设,与费县人民政府创建“费县校区”,为革命老区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反哺”助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费县校区办学17年来,学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秉持“扎根革命老区,办沂蒙人民满意的大学”理念,培养了7885名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为沂蒙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理工”担当,切实履行教育扶贫初心使命。

聚焦国家及山东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联合中建、中铁、中交等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联合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智慧交通现代产业学院,联合中建三局建立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将人才培养从学校延伸至胶州湾跨海大桥、青岛地铁、青岛第二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一线,构建大土木人才培养特色。获批山东省产业教授10名,组建了10支“科研+产业”实践教学团队,将工程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毕业设计95%以上选题均来源科研(产业)项目,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获奖项目324项,为培养土木卓越工程师人才提供了坚实学科平台。近3年来,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等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国赛二等奖1项,省首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范,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3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6人。

四链协同育人体系

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

70年来培养本、硕、博专业人才3.7万人,本科生去向落实率均在95%以上,在中建、中冶、中铁等大型国有企业就业率超过45%。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实践与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综合满意率100%。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持续攀升,2023年平均深造率接近40%,其中超60%的学生被 “双一流”高校录取。

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在创新创业类赛事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余项。学科竞赛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350余项。主持大创项目国家级项目25项、省级项目53项。2020年《中国教育报》以“为学生注入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报道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

学院自设奖学金

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学院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惠,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李宗津,国家杰青鞠杨、郭彤,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王燕、张鹏,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奥运“鸟巢”总建造师侯兆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