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山东故事|青岛理工大学:班会持续30年 好班风延续好人生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9-09-10浏览次数:

 

“花花,你们开学了吧?”

“还没有,9月15号开学,我们7月20号放的假。”

“该给你转钱了,微信还是支付宝方便呀?”

“微信就行,谢谢田砾阿姨!”

“不用谢我,这是我们全班的叔叔阿姨们的一点心意。”

上大学时全班合影(前排右一为班主任王菁华)

随着这段简短朴素的就似母女间的对话,一万元的转账完成。这段对话发生在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田砾教授和其一位早年因病离世同学的女儿之间,对话背后代表的是一个“永不散场的班级”——青岛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级(1)班。青岛晚报记者了解到,毕业25年来,该班仍在原班主任的带领下每年召开两到三次“班会”,优良的班风从班主任到学生再到学生的学生或孩子,已经延续至第三代。9月5日,在全国大中小学新学期伊始和全国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了这个普通又略显特殊的班级群,感受其班级教育管理的承载,体会到“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

人近半百班会已持续30年

“很幸运,我成为你们的班主任,你们成为我的学生,从此,我将陪你们走过大学、甚至一生。自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不仅是在大学,也包括以后的人生。希望我们在相互学习、鼓励、包容、帮助中开启美好的大学时光和出彩的人生……”时间已经过去30年,在2019年8月底召开的一次班会上,青岛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级(1)班年近半百的同学们仍能清晰道出当年班主任老师王菁华在第一次班会上的开场白。

“30年来我们的班会从未断过,除非有特别重要的任务或在国外暂时回不来,全国各地的同学都会在班会这天齐聚青岛、济南或其它城市,跟班主任老师及同学们短暂重逢,聊聊工作、家庭和身体状况等,一来可以净化一下心灵,二来能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指导下调整状态。我们的班会不设具体流程,在寒暄中很自然地切入,内容很实,你一句我一句,那感觉就像春节回到了老家,守着老人和亲友聊家常,每次都觉得时间过得飞快,结束时意犹未尽。”该班的生活委员邵正坤说。

记者了解到,青岛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级(1)班分布在各个行业,涵盖高校、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因此每次班会的议题都很多,有关于本科教育的内容、科研学术的探讨、建筑监理新业态的分析、为人师表的教导、作风及组织纪律的重申,甚至包括健身方式的交流等等,其中给予“花花”相应的资助性关怀便是最近这次班会的议题之一。

同学离世女儿接续同学情

“花花”的妈妈叫刘咏梅,来自四川,是青岛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级(1)班的一员,1994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上贡献力量。

“虽然毕业后咏梅离我们较远,但我们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系,除非工作紧张脱不开身,每年她都会来参加我们的班会。记得毕业15周年前我们准备将班会扩大化,变成全班家人大聚会,邀请同学的亲人一起参加,但得知咏梅身体不好,于是我们将这个毕业15周年班庆提前了一年举行,给她人生的最后阶段留存了来自大学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温馨与幸福。”该班的团支书田砾说。

田砾的这番话有许许多多的实例支撑,这个班级间的师生和同学友谊并没有因为距离而增加“电阻”。记者了解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刚发生不久,刘咏梅便接到了来自大学班主任王菁华老师的电话。“一接通,她就失声哭了,我说没事儿就好,没事儿就好。”王菁华告诉记者,放下电话,他又立刻致电其他几名在汶川一带工作的学生,“平安”的信息一一反馈回来,他才放下心,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当天在汶川一带居住或工作的刘咏梅等同学还接到了来自班里其他同学的关切电话,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帮助,如有需要,同学们愿尽一切努力。

“如果有需要,同学们愿尽一切努力。”这句话如铮铮誓言一般一直萦绕着青岛理工大学土木系1990级(1)班。

同学们得知刘咏梅患上了癌症,为给她创造一个好的心情环境,班委研究决定让她来青岛旅游散心,她则因为工作忙一直未能成行,最终等来的却是她因病离世的消息。

“当时咏梅的女儿还在上小学,妈妈的离世给她较大的打击,为了让孩子尽快渡过难关,我们甚至打算去接孩子来青岛游玩几天。同学离世了,我们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将这种情谊传递到同学的孩子身上。虽然‘花花’家在经济上不困难,但是家里失去了另一半,还是会相对拮据的,因此,每年同学们都会自发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能像她妈妈那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平时也通过电话、QQ、微信交流,问问她学习、生活及个人的一些事,帮着她梳理情绪,解开心结,以便专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今她已经上大学了,我们对她的关心、关爱会持续一生,继续下去。”田砾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