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资讯: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科技创新“五个一”工程助力学子成才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9-08-26浏览次数:

https://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N2ANfwH?s=4&share_count=4&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8月22日,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上,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匠人营国队”(队员:魏义铭、韩宽、李克、胡孔知,指导老师:于德湖、高洁)经过层层选拔,从全国六万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全国一等奖。这是该学院认真落实“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紧密结合学科优势,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实效。

匠人营国团队成立于2018年,团队致力于将现代化数字技术与古建筑保护相结合,在国家提出大遗址保护的大背景下,对社会痛点问题进行思考,顺应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潮流,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调研和实践,团队自创立以来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成果变现、落地工作,先后对青岛、洛阳、西安等地开展大量有关文化遗产保护调研工作。累计搜寻古建筑九千余处,古建筑数字化扫描近百万平米,获得了业内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好评,助力传统文保向智慧文保转型升级。团队自成立以来,学院统筹支持,积极调动学院力量为团队未来更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寻求学院创新创业新突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发展。

“匠人营国队”队员魏义铭介绍,在前期调研时,团队发现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普遍面临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冲突,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浪费。“团队意识到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性,决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为保护文化遗产做些什么。”基于这一想法,“匠人营国队”项目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减少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冲突,解决传统文物保护方式成本高、周期长、精度低的弊端,利用BIM建模的方式建立永久持续的文化遗产大数据库。“同时,我们将前期用于文物保护的成果在文创产业进行价值转换和导出。比如我们搭建了隋唐洛阳城数字化模型,并支持VR和虚幻4等主流游戏引擎,。基于文创产业进行成果导出,以此增强群众文化遗产保护热情,同时实现价值的二次变现。”

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整合资源,多措并举,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并将此作为提高学院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五个一”工程是学院为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而实施的系统工程。包括:一群、一节、一堂、一会、一库。

1、一"群"——土木类专业学科竞赛群

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专业课程和学科竞赛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专业课结课后,会有相应的专业竞赛。目前,依托土木、材科专业,举办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大赛、第三届“纸牌造桥”结构创意大赛、第四届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大赛、第六届“吸管造楼”结构创意大赛、第七届“币不可少”垒硬币大赛、第七届“高空护蛋”结构创意大赛、第七届加筋土挡墙设计大赛、第九届CAD技能大赛、第十届泵送混凝土设计大赛、第十一届高强混凝土设计大赛、第十三届测量技能大赛、第十五届结构设计大赛等20余项校、院级比赛。并形成了土木学院创新创业群、土木科技创新交流群、青理结构设计爱好者、青理工BIM爱好者、学术之家等土木类专业学科竞赛群,促进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了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面,并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校赛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对应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大赛、“苏博特”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分区赛暨山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创青春”海尔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等20余项各类市级、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并取得国家级奖励24项、省级奖励27项、市级奖励6项的优异成绩。

其中,结构设计系列赛已成为我院最具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本年度已组织承办校级结构设计系列赛13次。

2、一“节”——土木科技文化节

本着“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原则,学院积极组织涵盖科技创新竞赛、专利申请、双立项、挑战杯、学术论文写作、创新创业项目培训等内容的土木科技文化节,有效推动了学风建设、人才培养和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工作。

土木科技文化节是我校参与人数最多的学生活动之一,是广大青年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载体,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有效平台。目前,土木科技文化节已呈现出鲜明的科技主题和专业特色,学院立足学科特点,以学生的普遍参与为出发点,积极完善《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奖励补贴办法》等保障制度,力求把“土木科技文化节”这一品牌活动做大、做强,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引导更多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3、一“堂”——土木敦华讲堂

为推动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知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我院启动了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土木敦华大讲堂”。每两周,学院都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学生进行交流,拓宽在场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兴趣。同时设有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可发言提问,专家耐心解答,对学生日后开展深入研究提供重要思路和指导。

本年度,学院已经邀请了校内外二十余名专家学者组织举办了31次讲堂,参加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次,已成为学院品牌特色讲堂。

4、一“会”——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

目前,学院已成立结构设计爱好者协会、BIM爱好者协会、土木年华协会、创新创业协会四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并有相关老师指导其工作,负责学生日常科技创新工作。

各协会积极组织举办“高空护蛋”结构创意大赛、“吸管造楼”结构创意大赛、“币不可少”垒硬币大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大赛、“纸牌造桥”结构创意大赛、青岛理工大学结构设计大赛等十余项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此外,各协会拥有管理青理结构设计爱好者群、青理工BIM爱好者群、土木学院创新创业群等多个科技创新创业群。积极组织举办结构培训、BIM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等科技创新创业相关培训,本年度各协会共计组织培训、讲座40余次,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校BIM应用等技术的普及以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人才储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营造了我院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其中,结构设计爱好者协会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

5、一“库”——科技创新导师库

为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我院先后实施了教授班级建制、博士帮扶建制、学业导师制、师生结对帮扶制度,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导师库,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保驾护航。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科研实践训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积极申请参与,教师热情指导,学生的科研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立体化学科竞赛体系。

“匠人营国队”项目简介

“匠人营国队”项目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减少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冲突,解决传统文物保护方式成本高、周期长、精度低的弊端,利用BIM建模的方式建立永久持续的文化遗产大数据库,同时基于文创产业进行成果导出,以此增强群众文化遗产保护热情,同时实现价值的二次变现。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敦煌,与三十余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进行了座谈,听取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情况介绍。他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从字里行间中,我们深刻领悟到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有力推动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就。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让宝贵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更好滋养人们心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树立科学理念至关重要。本着遵循国务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自团队创立以来,我们一直试图利用数字化的手段、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结合本专业学科优势,解决传统文物保护的痛点和难点工作。

保护为主:

团队在前期调研时发现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普遍面临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冲突,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同时,产生了巨额的财政浪费。以西安大明宫区域拆迁为例,大明宫于2009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西安政府因此重建大明宫遗址保护性工程,但由于前期规划不当,导致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冲突。遗址上的棚户区和城中村被整体搬迁,共2.5万户、10万人,89家企事业单位和6000多商户,动迁费用高达70余亿。

团队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大量历史数据与地理信息相结合并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展示,搭建城市地块历史价值可视化平台,助力政府洞察地块背后历史价值,直观且清晰的了解一个城市需要保护和可以利用的区域。发挥城市每个地块的历史价值。

抢救第一:

今年的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标志性的塔尖被毁。曾经的荣耀和辉煌只能停留在人们的想象和记忆之中。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2015年就有团队对其进行了数字化的扫描和建模。这也使得其修复工作在未来成为了可能。

然而据团队前期调研所得,我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不容乐观,全国77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仅有世界遗产及一些知名建筑进行了备份,绝大多数古建筑一旦被破坏只能搜集大量照片和文字记录来进行修复。因此传统文保时常由于资料缺失而导致难以修复,团队利用土木学科优势,将BIM建模、激光扫描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用数字化的手段对古建筑进行高精度扫描建模,最高精度可达0.3mm/m误差。利用可将古建筑局部、雕刻、彩绘、构件、整体立体直观的进行呈现。一旦古建筑发生破坏,团队可助力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古建筑修复和灾后减损。

合理利用:

对全社会而言,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要不断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不断培厚敬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合理利用也是对文物的保护。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局限于文物本体,还应致力于挖掘其文化价值,为社区营造、城市建设、文明养成提供营养。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者,应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焕发新的光彩。

团队也正是意识到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性,我们将前期用于文物保护的成果在文创产业进行价值转换和导出。我们发现近几年历史题材影视及游戏制作行业题材和场景需求巨大,但由于历史场景搭建成本高周期长,只有头部作品才能活下来。团队积极搭建了隋唐洛阳城数字化模型,并支持VR和虚幻4等主流游戏引擎。为游戏及影视制作行业提供历史场景搭建,推动文化遗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