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三角洲农高区改良后的盐碱地里,三两个一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拿着本子,撸起袖子,帮助农技人员采集数据,同时与技术人员聊着粮食种植情况。

这些年轻人是青岛理工大学“护黄河,守‘粮’心宣讲实践队的队员”。自2022年以来,他们跟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在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高区与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振兴乡村等多个部门深入学习交流,访谈合作社农民、研究中心技术人员等共106人,开展17场守护粮食安全公益讲座。


“小时候,特别是冬天,即使不下雪,家乡的大地上也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是泛起的盐碱呈现的景象。现在贫瘠的土地变成沃田,抗碱农作物的收成是以前的几十倍,有先进的技术有一流的设备,更离不开黄河水的孕育,我们青年学生要用青春守护“粮”心,用行动守卫黄河。”“护黄河,守‘粮’心宣讲实践队队长齐光宇说。
“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前,我对节约粮食没有具体概念,吃完就吃完,吃不完就扔掉。经过这次深入学习盐碱地改良,如何找到适合的农作物,也对粮食安全有了新的理解,每次吃饭都有意识的吃多少拿多少,争取不浪费。”实践队成员江浩凯感慨。
“成立护黄河,守‘粮’心宣讲实践队目的在于学习推广盐碱地改良知识、生态农业知识、粮食安全知识,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导老师张杰说到,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护黄河,守‘粮’心宣讲实践队针对东营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深入学习并加以推广,东营市拥有盐碱地341万亩,可耕地盐碱地已达57.5%,东营市探索形成“上农下渔”“暗管排碱”等多条可“复制+粘贴”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路子。实践队成员带着“生态农业发展十大模式”走进乡镇走进村庄、面向基层干部面向农民百姓开展“排碱知识讲堂”;带着“温室果蔬授粉昆虫—中科雄蜂”走进菜民瓜农大棚里,宣讲“中科益虫资源中心研发雄蜂新品系”带来的增产效益;带着节约粮食宣传海报,走近中小学生,给他们讲盐碱地的故事、讲献身盐碱地科技者的故事,呼吁“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护黄河,守‘粮’心宣讲实践队,主要由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组成,团队前期经过多次开展主题研讨,确立以黄河三角洲碱地综合改良、守护粮食安全为主题,学进来传出去,呼吁全社会关注耕地、关注盐碱地,共同夯实国家粮食安全。
实践队成员利用假期,带着所学知识走进村庄走近村民,用行动宣讲盐碱地改良生态农业十大模式,李庄村村民李大爷激动地说“以前的盐碱地没有了,现在种地收成也高了,听了大学生讲的玉米秸秆还田模式,解决了我们处理秸秆的烦恼,还能给耕地施肥,我们真是高兴啊!”实践队在周边村庄开展的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宣讲广受村民好评。

蓝黄交汇,无限风光。在黄河入海口的这片土地上,一群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的新时代大学生,正在用时代青春和汗水书写关注盐碱地综合利用、守护粮食安全新篇章。(撰稿:张杰;审核:邵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