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红色传承长征路”——青岛理工大学“知行萌芽”实践队赴沂水县西墙峪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7-24浏览次数:

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锤炼过硬本领。7月10日至16日,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知行萌芽”实践队走进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开展“智能绘就乡村蓝图,科技赋能红色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在红色沃土上汲取精神养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传承红色文化的实际动能,在“学思践悟”中完成了一堂生动的成长思政课。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7月10日,团队赴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沂蒙红嫂纪念馆,学习沂蒙“红嫂精神”,利用BIM 构筑红嫂故居的三维模型。沂蒙红嫂纪念馆内,解说员唱响《沂蒙颂》,在聆听“红嫂”们用乳汁救伤员、用身体架人桥的故事后,“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深深烙印在大家心中。随后,当地老红嫂后代王大娘带着大家围站在鏊子旁,手把手教做战时干粮——沂蒙煎饼。“当年男人们上战场,俺们就靠这鏊子,把最后一口粮烙成煎饼送前线。”王大娘边演示面糊摊开的手法,边讲起红嫂们连夜烙煎饼、冒着炮火送往前线的故事。队员们笨拙地转动刮板,额头渗出细汗,才体会到“一鏊子煎饼一颗心”的分量。

离开纪念馆前,队员们还扛起测绘设备,围绕红嫂故居开展三维建模工作——用激光测距仪精准采集数据,用BIM软件搭建建筑模型,将抽象的二维地图转化为可交互的立体场景。“课本里的BIM技术总觉得抽象,直到亲手用它复原红嫂故居,才明白科技不仅能建高楼,更能让红色故事‘看得见、摸得着’。”队长徐文轩感慨道。这种“精神感悟”与“技术落地”的结合,让红嫂精神有了更鲜活的传承载体。

7月12日,实践队来到蒙阴县垛庄镇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烈士陵园前,大家肃立默哀,为英烈献花,将哀思寄予在白菊花上,把爱国烙印到赤诚心中。“英雄故事不能只停留在纪念馆里,必须让更多人看见。”带着这份信念,实践队系统整合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与西墙峪红色记忆馆的影像素材,运用视频剪辑技术制作成3分钟宣传片,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推送。网友留言中 “这些藏在沂蒙山区的英雄故事太动人了”的感慨,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数字传播的力量。这种以技术为桥的传播方式,让 “最后一尺布做军装” 的沂蒙精神跨越时空,抵达更多年轻人的心灵。

“父亲说,打仗时老百姓把最后一口粮塞给我们,这份情不能忘。”7月16日,实践队来到老党员张道庆的家里,听他讲述父亲张恒谦的英雄事迹,从救助八路军到炸毁敌军碉堡,这些带着烟火气的革命故事,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变得可触可感。实践队将这些故事整理成文字,计划通过持续走访,最终汇编成《沂蒙山区英雄传记》。“采访时我突然懂了,土木工程讲究‘基础牢固’,红色传承也是如此——只有把一个个具体的英雄故事记下来,精神的地基才会稳。”土木243班李欣睿感慨道。文字与科技的双重加持,让红色薪火有了更坚实的传递路径。

此次社会实践,“知行萌芽”实践队以专业所学为笔,在红色沃土上写下生动注脚,用BIM技术让红色遗址“重现”,借新媒体让革命故事“传远”,以文字让英雄记忆“留痕”。彰显了土木学子扎实的专业素养与使命担当。下一步,土木工程学院将持续引导学生将专业所长活化更多红色印记,通过新媒体矩阵让革命故事触达更广人群,让沂蒙精神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活力,让土木学子在“红色传承长征路”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沂蒙山小调”。(撰稿:潘佳奉、王俊富;审核: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