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学院“砼心护水保民生”实践团赴济阳开展调研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8-08浏览次数:

心系乡村水治理,发展家乡在行动

——“砼心护水保民生”实践团赴济阳开展调研

“实践团通过回访寒假期间解决漏损治理问题的南辛庄居民,前往回孙路西延工地查看道路恢复情况。看到井然有序的输水管道和排水管道,整洁的村容村貌,心里感觉美滋滋的。”实践团成员李欣玉感悟到。8月4日到8月6日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砼心护水保民生”实践团在济南市济阳区深入一线,开展以新兴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水环境治理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讲节约护水小事,解乡村振兴大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节水意识日益增强,乡村居民对用水安全和节水意识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实践团成员深入乡村,走进居民家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向居民普及节水知识。通过面对面交流,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乡村居民对改善用水条件的渴望。

在与居民深入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发现多数居民对于施工造成的交通不便与噪声污染表达了强烈反对。传统开挖施工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车流量巨大的居民区,同时地面开挖不仅造成交通堵塞,并伴随着严重的噪音和灰尘污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实践团与施工单位经过深入交流与探讨,达成了一项重要共识——采用“顶管施工法”对老旧下水道进行维修更换。实践团成员向居民介绍了施工单位情况、项目部配置及施工范围等信息,进一步增强居民对工程的理解和信任,获得了当地居民对于此次施工作业的支持。这一创新举措旨在将施工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要求。

解漏损治理难题,扬青年学生之志

实践团深入调查,发现施工区域环境布局复杂。施工道路两侧,不仅有河道绿地,还密布着居民区、教育机构以及商业设施。面对这样的现实条件,传统的大规模开挖施工方法显然难以实施。为此,实践团成员与施工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发挥专业特长,选择了对环境交通影响最小的顶管施工法。工地负责人张栓称:“此次项目解决了当地的供水问题,带动了沿线安置区及配套设施用水问题的解决。”顶管施工法这种独特的地下作业方式,无需破坏地面设施,从而确保了交通的顺畅和建筑物的安全,显著降低了施工噪音和灰尘污染,为周边居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保障了周围居民的民生问题。

在工程落地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发现,二维的平面设计图并不能很好的展示施工项目的要求与形状,一线的施工工人经常需要反复讨论图纸才能展开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实践团成员创新性地提出将二维图纸进行三维建模拆解的方案。通过三维建模,实践团将复杂的施工项目拆解为一系列易于理解的模块,使施工要求与形状得以清晰呈现,确保了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工地现场测绘时,实践团成员扛着测绘仪,深入一线工地,脚踩黄土地,按照施工人员的要求,通过使用GPS技术收集一手准确数据,为完善施工方案,现场建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为乡村振兴计划添砖加瓦。

聆居民评价之声,筑满意服务之基

为全面评估居民对施工项目的实际满意度,并深入了解管道漏损治理的后期处理效果,实践团成员于工程结束之后再次回访寒假期间提出漏损治理问题的南辛庄居民。居民们普遍表示,生活用水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感谢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南辛庄小区居民赵先生提到:“大学生到来之后,在高峰期水流水压稳定,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发挥自身专业能力,提出科学合理布局给排水工程方案,在乡村治理水环境的问题上展现了土木学子风采,切实保障了民生福祉,助力家乡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撰稿:李欣玉、张杰;审核:邵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