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师德建设征文】让思想多驰骋一会儿-青岛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且听师说
旧首页
学院概况
机构设置
师资队伍
学术科研
本科教学
研究生教育
学生工作
外事工作
校友之窗
人才引进
下载中心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old(备份勿动) >> 且听师说 >> 正文 今天是2017/10/18 星期三

【2015师德建设征文】让思想多驰骋一会儿

::框架查看::

发布人:     时间:2015-11-20
提示:文字区域内双击鼠标自动滚屏

作者:张继清    获青岛理工大学师德建设征文二等奖

去年,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有一个看图续写故事的题目,大概意思是说一只小兔子收获了一个大南瓜,但是南瓜太重拿不回家,这时小熊骑着自行车经过……要求续写故事,小免子最后怎么把南瓜运回家的?小孩子们的想像力还是很丰富的,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答案,有的说小兔子叫小熊帮忙把南瓜抬回去,有的说用自行车驮回去;有的说小熊主动帮忙,有的说小兔子答应给小熊分一半南瓜,小熊才帮忙的;还有说小兔子受到自行车轮的启发,把南瓜滚回去了,等等。

我一开始是很欣慰的,这种开放性的题目不正是素质教育精神的一种体现吗?多好。而接下来老师的态度却不得不让我感到遗憾,老师并没有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想法,进而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找到最佳的方案,而是简单的用“对错”来评判大家的答案,确定“只有把南瓜用自行车驮回去”是正确答案。或许老师有充分的道理,但这个“×”是对珍贵的想像力的一次否定和伤害。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中国孩子的知识基础扎实,但想像力不足”,原因由此可窥一斑。

今年夏天,BBC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给国人不小的触动,尽管这场实验有诸多不足,由此得出中西教育孰优孰劣也是草率之举,但能引起我们再度思考、取长补短开展行动是其重要意义所在。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压抑和抹杀思维的多样性来培养制度的适应者,如同用工业标准化生产模式来提高生产效率一样,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一旦放不下个体的、短期的功利思想,就会屈从于这种“无奈中的最优选择”,“高考工厂”饱受诟病却高速运转就可以理解了。

当应试不可避免时,如何在条条框框中鼓励自由与创新,协调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就是师者的责任,也是师德的表现。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老师,他就很好地消解了二者的矛盾,他总是先把问题列出来,然后让同学们逐字逐句把他念的答案记下来,绝对应试;之后便是自由思辨时间,天南海北地讲开去,完全打开思想的牢笼。这让我颇为受益。我想,先进的教育理念终究是要通过一个个面对学生的教师来落实的,师者传道第一,可大可小,教会学生如何找到通往目的地的路径和方法,比起直接告诉其目的地所在更加重要。我们尊重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授受规律,承认理念的实现也受现实条件的限制,但也相信总有一条曲径通幽。鲁迅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师者不放弃能改变一点就改变一点的努力,学生定能从中受益。

而探索,需要开拓创新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于主动感知世界的兴趣,来自于不经意间就会被伤害的“小兔子搬南瓜”的想像力。思想少一些禁锢,才更容易产生新的火花。我们总是太急于用过来人的经验纠正“年少轻狂”,而不能坦然欣赏这种旺盛生长的力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古训依然是师者从教的信条;而明白真理的科学性正在于其证伪性,就不会迷信盲从权威,为师者乐于接受“冒犯”,胸怀宽广,亦师德所在。

近来新闻“人大研究生批前辈学识平庸 导师与其断绝关系”,让人唏嘘。听闻学生斗胆敢言师者的不是,便气急败坏,将孽徒逐出师门,试问这样胸襟何德何能? 何以为师?遥忆杨修之死,有才锋芒毕露,招来杀身之祸。诚然,中国和谐文化的传统更青睐韬光养晦,这是师者需要教导的,但绝不能在礼教豢养中习惯于享受简单粗暴的快感,而无视带给别人的痛楚。

当学生的独立思考热情从基础教育开始就遭遇或有计划地、或不经意的凉水,到大学时怎么能一下创新繁荣?用进废退的规律,天之骄子也不能逃脱,而我们大学老师不能止于对之前教育阶段的吐槽,而应亡羊补牢。反思自身是否跟上了时代潮流,是否能把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展现给学生,是否有胸怀让学生在批判中开拓创新,是否有能力刺激学生的自我觉醒,共同复耕培育独立思考分析能力的这块沃土,从而让其内心滋生出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感。否则,何以传递创新精神?社会何以进步?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真正能够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还需要开明之师导之:让思想像脱缰的野马多驰骋一会儿吧,美好的未来就是这样跑出来的。

(后发表于青岛理工大学报总第375期 2015年12月16日 第四版)

最后更新时间:2015-11-20
 
 

版权所有:2015 CopyRight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32-85071276 Email:tumuxueyuan@163.com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嘉陵江东路777号    邮编:266520